天台山景区瞬时承载量为17833人,日承载量为67832人
茶文化

Tiantai Mountain

Tea culture


clip_image001.jpg 

  茶,位列当今世界三大饮品(茶、咖啡、可可)之首。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茶的祖国”。中华民族对茶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远古时代。茶,提神醒脑、消烦明目、去腻解毒。最早是因为药用价值而流行,故而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把它列为一味中药。出于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广泛的饮用、体会与创造,衍生出独特的茶文化,有了茶事、茶道、茶艺、茶德等,并由此产生茶的文学、绘画、工艺等作品。在中国可以说没有一种与人们饮食有关的物品在文化含量能与茶相抗衡。


clip_image002.jpg 


  地处浙东的天台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早在汉代就有道家茅盈、葛玄等人入山修炼,晋代敦煌高僧昙猷尊者于赤城山、万年山开辟丛林,陈隋高僧智者大师于此开创佛教天台宗,宋代天台人张伯端创立道教南宗。故有佛国仙山之美称。天台山丹丘雾芽、华顶云雾茶久负盛名,相传汉以前有丹丘老姥植大茗,汉代高道葛玄植茶于华顶归云洞口。天台山由此具备了茶文化发生、发展的深厚土壤,茶文化从这里传向中国、传向世界。


clip_image004.jpg 


特色文化——圆融三教  

  一种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践群体,并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从而凸现自身的特色。天台茶文化的形成,同样因为天台民间有广泛的茶饮习俗,也与儒家文化崇尚礼仪有关。在天台一般人家来客人先敬茶,再吃点心面,然后正餐上“碗头”,而最为隆重的宴席叫“十六会签”,其间就要上三道茶,而各精致的茶点,就因茶而产生的。  

  天台接受儒家文化很早,在汉末三国时期就有吴国太常高察来天台山教授儒学。南朝初,大儒顾欢到天台办学,有学子数百人,以当时天台的总人口计算,应该是一所很上规模的学馆。天台在古代属百越之族,相对于中原文明落后多了,故被称“蛮荒”之地,历朝官员对“政纲”、“习俗”都花力气给予矫正。茶成为礼节上的一种象征,例如小辈献茶,长辈肯接茶,便是承认的意思,在一些特殊场合,敬茶接茶也是化解某种矛盾的象征。总之,如此普及的应用,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茶文化得到了发展,茶事、茶艺、茶道、茶德应运而生。  

  天台山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与佛教、道教的融合。也可以说佛道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西汉时茅盈兄弟入天台山修炼。汉末三国时期葛玄在桐柏山建桐柏观。道家视天台山为仙山,而茶被认为是养生的仙药。仙山令人得道,仙药(茶叶)“服之生羽翼”,助人“飞升”,这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因此葛玄选中华顶归云洞口开辟茶圃,首开人工栽培茶叶之先河。


 clip_image006.png 


  如果说道教文化使茶文化得到充实的话,那么佛教文化则把茶文化提升到极致。茶禅一味、罗汉供茶是天台山独具一格的茶文化,使天台山茶赢得“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称。   

  陈隋高僧智者大师,因慕天台山之名,于南朝陈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并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智者大师事例儒释道三教精髓,以完整的哲学体系,完成了佛教彻底的中国化。天台山清幽寂静的环境非常合适僧人修行,但坐禅容易入眠,智者大师认为,“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而茶能提神醒脑,抑制瞌睡,有利于坐禅,茶的实用价值使茶与禅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茶禅一味”。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但阐述了茶与禅的互为作用,而且指出天台山是唯一体会其中之味的地方,也明确了天台山“茶禅一味”的特色。


clip_image008.jpg 


  罗汉供茶是天台山石桥方广寺僧人对茶文化的一大创举。天台山方广寺是五百罗汉根本道场,坐落在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梁飞瀑景点中,是品茗观瀑的胜地。方广寺僧人每日用茶供佛,每次五百十六盏,于是茶艺越来越精,到宋代出现了“茶花”的说法。古代用茶是经过研磨后的茶叶通过冲泡手艺使茶盏里的茶沫汤纹显现鱼虫花鸟及文字图案,人称“通神之艺”。也有人把茶汤中出现图画叫做“水丹青”,民间又称为“茶百戏”,茶的冲泡艺术已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最神奇的还是在“罗汉供茶”的发源地天台山方广寺,曾出现“八叶莲花”、“大士应供”等图案。日本天台宗主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载:“熙宁五年五月十八日丁酉,次下(天台山)华顶,过廊至石梁桥(即石桥),有大道场,十九日戊戌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奉。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成寻自称)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  

  在品茶过程中,体现色、香、味的是水,好茶需好水。茶圣陆羽把水分为三类:一山(泉)水、二江水、三井水。天台山泉水清冽、甘甜,尤以华顶、石梁水质为上,素有华顶茶,石梁水双美合璧的说法。紫凝山的瀑布水被陆羽定为天下第十七泉。


clip_image010.jpg 


  时至2000年新世纪初,天台山曾举办一次规模很大的唐诗之路全国诗词研讨会,与会诗人300余人,其中如刘征老、梁东、周笃文先生等,既是诗坛泰斗,亦是品茶高手,他们在华顶归云洞口品茗,对天台的云雾茶,尤其是对天台山泉赞不绝口,认为在环境质量下降的今天,仍有如此一方好水,真是十分难得。  

  总之,天台山独特的环境,产生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儒、释、道三教以茶为纽带,催生出了灿烂的文明。


clip_image012.jpg 


广泛传播——润泽世界  

  中国茶叶传向世界有很早的历史,茫茫大漠“丝绸之路”骆驼背上肯定装载着茶叶,西南的“茶马古道”更是以茶为主要物品。西方人认为中国的茶“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的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等,这些评语反映出西方人对茶的推崇,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据考证,浙江西湖龙井源于天台山茶。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认为龙井茶从天竺香林洞移来,故又名香林茶,而香林洞茶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茶种。另据《茶业通史》记:“茶由天台传到庆元而入福建。”这里记录了一北一南,茶从天台山辐射全国的部分史实。从历史上看,佛、道两教中人交流极广,流动性很大,把天台山茶带往各地的机会也多,只是未见诸文字而已。但是从古人送往迎来的诗作中,都可以见到茶的踪迹。  

  天台山茶的东传日本早在唐代,有日僧永忠、最澄、空海等人在来中国求法后回国时,从天台山直接带走,或是皇帝作礼品赐予。因其稀有,当时在日本,只有皇宫贵族才享受。到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曾两度入天台山求法,详细考察了天台山种茶、制茶、茶艺、茶礼、佛寺的茶禅一味、以茶供佛等技术和仪式,一并带回日本。他第一次回日本从天台山带去茶籽,在佐贺县背振山试种,留下至今名闻日本的岩上茶。1207年荣西又把茶种传给了尾的明惠上人,在尾山种植,后来出产珍贵的本茶。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又带回茶种,在长崎平户岛的富春园种植。同时,荣西还完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随着该书的流行,使日本茶饮平民化,茶文化随之普及,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圣”。 


 clip_image013.jpg 


  朝鲜半岛的茶和茶文化同样来自天台山,据韩国历史书《三国史记》的记载,早在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当时的新罗国遣唐使大廉得到天台山茶籽,栽种在智异山双溪寺和全罗南道的华严寺,至今智异山成了韩国名茶产区,有花开茶、云上茶、竹露茶等。从韩国茶叶产区以两个寺院所在地向外辐射的状况、联系佛教天台宗东传韩国的历史、以及天台至今仍有称为“新罗园”的地名等,可见韩国佛教与天台山的关系密切程度不亚于日本,从天台山带去茶籽和茶文化也不会只是一个大使。  

  天台山悠久的植茶历史,高品质的名茶,融合儒、释、道三教灿烂的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海内外传播,堪称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