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景区瞬时承载量为17833人,日承载量为67832人
和合文化

Tiantai Mountain

Harmony culture


clip_image001.png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而这两字,也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千年的核心。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和”文化之精髓,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习近平运用与时俱进的“和”文化理念,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合”智慧,引领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lip_image003.jpg

  天台山作为濒海文化名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得天独厚的山海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天台山文化既有“钟灵毓秀”的山岳灵气,“兼容四海”的沧海豪气;更有“山魂海魄”的天然浩气!
  正是山岳灵气、沧海豪气、天然浩气这“三气”,成为天台山文化的三大“文化基因”,推动了长达1700多年天台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孕育了具有和融性与独创性的“天台山文化和合学”:
  与儒家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四民皆本”论,比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要早500多年;
  与道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中国道教南宗,其道教哲学占了中国道教哲学的“半壁江山”;
  与佛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影响遍及海内外;
  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和合”,诞生了“三教合(和)一,万善同归”的“和合”理念;
  后被清代雍正帝归纳为著名的“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国”的“三教合治”思想。
  因此“和合”理念,既是天台山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又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


clip_image005.jpg

基本内容
    
  天台山和合文化主要分为“天人和合论”、“社会和合论”、“自我和合论”三部分:
  (一)天台山和合文化“学”的“天人和合论”
  天台山文化“和合学”的“天人和合论”分两大部分:一是天台山道教文化“天人合(和)一、天人同构”的宇宙论;二是天台山佛教教文化“依境立观、万物有性”的本体论;主要探究“人与自然的和合”。
  (二)天台山文化“和合学”的“社会和合论”
  天台山文化“和合学”的“社会和合论”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天台山道教文化“身国同理、三教合(和)一、”的治国论;二是天台山佛教教文化“三谛圆融、治生即道”的入世论;三是天台山儒家文化“士农工商、四民皆本”的治世论,主要探究“人与社会的和合”。
  (三)天台山文化“和合学”的“自我和合论”
  天台山文化“和合学”的“自我和合论”,主要分天台山道教文化“形神合一,性命双修”的道性论;天台山佛教文化“性具善恶、超凡入圣”佛性论;天台山和合二圣“安身乐道、自我湛然”的心性论。无论是道性论、佛性论,还是心性论,其实质都是“以人为本”的人性论;主要探究“人的自我和合”。即旨在追求“人的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升华与和谐”,只是儒释道三教的视角有所不同。


clip_image006.jpg


基本精神
    
  天台山和合文化主要精神是“务实而兼融,和合而创新”:一是把自然看成一个和谐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形成一种生态文明观。二是主张人际与社会关系和谐,提倡“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持中即是和,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根本目标。三是注重自我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即乐观人生,达观处世。
  总之,天台山和合文化体现了系统整体思维。一方面要积极看待自然和社会的差异、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的积极作用,实现整体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和而不同”,和合并不等同,也不否认矛盾,而是通过矛盾的克服,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即和合状态。
  因此天台山和合文化有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力,从而为科学发展观所涵纳。


clip_image008.jpg

  综上所述,中华“和合文化”源源流长,其核心是“天人合(和)一”;而天台山文化“和合学”则是中华“和合文化”的精髓:其“天人和合论”、“社会和合论”、“自我和合论”,对建构中华“和合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雍正帝御封天台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因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
  就当前而言,天台山和合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弘扬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冲突,以保障当前“两个社会”的顺利实现。
  早在1970年,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因此,探索和阐明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渊源,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决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看待自己的未来和选择各种不同发展道路,发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力和人文环境的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泛传播——润泽世界
  
  中国茶叶传向世界有很早的历史,茫茫大漠“丝绸之路”骆驼背上肯定装载着茶叶,西南的“茶马古道”更是以茶为主要物品。西方人认为中国的茶“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的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等,这些评语反映出西方人对茶的推崇,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据考证,浙江西湖龙井源于天台山茶。宋代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认为龙井茶从天竺香林洞移来,故又名香林茶,而香林洞茶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茶种。另据《茶业通史》记:“茶由天台传到庆元而入福建。”这里记录了一北一南,茶从天台山辐射全国的部分史实。从历史上看,佛、道两教中人交流极广,流动性很大,把天台山茶带往各地的机会也多,只是未见诸文字而已。但是从古人送往迎来的诗作中,都可以见到茶的踪迹。
  
  天台山茶的东传日本早在唐代,有日僧永忠、最澄、空海等人在来中国求法后回国时,从天台山直接带走,或是皇帝作礼品赐予。因其稀有,当时在日本,只有皇宫贵族才享受。到宋代日本僧人荣西曾两度入天台山求法,详细考察了天台山种茶、制茶、茶艺、茶礼、佛寺的茶禅一味、以茶供佛等技术和仪式,一并带回日本。他第一次回日本从天台山带去茶籽,在佐贺县背振山试种,留下至今名闻日本的岩上茶。1207年荣西又把茶种传给了尾的明惠上人,在尾山种植,后来出产珍贵的本茶。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又带回茶种,在长崎平户岛的富春园种植。同时,荣西还完成了《吃茶养生记》一书,随着该书的流行,使日本茶饮平民化,茶文化随之普及,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圣”。

  clip_image009.jpg


  朝鲜半岛的茶和茶文化同样来自天台山,据韩国历史书《三国史记》的记载,早在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当时的新罗国遣唐使大廉得到天台山茶籽,栽种在智异山双溪寺和全罗南道的华严寺,至今智异山成了韩国名茶产区,有花开茶、云上茶、竹露茶等。从韩国茶叶产区以两个寺院所在地向外辐射的状况、联系佛教天台宗东传韩国的历史、以及天台至今仍有称为“新罗园”的地名等,可见韩国佛教与天台山的关系密切程度不亚于日本,从天台山带去茶籽和茶文化也不会只是一个大使。
  
  天台山悠久的植茶历史,高品质的名茶,融合儒、释、道三教灿烂的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海内外传播,堪称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